翠堤春晓
发表于: 2006年01月22日 20点03分 点击: 3088
梦回翠堤春晓
吕鸿宾
多年来以为自己很了解“翠堤春晓”,日前重看坊间买来的DVD时,才惊觉过去对自己真是太过于宽容了。
“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出品于1938年,且获得当年度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摄影奖”,掌镜人为约瑟夫鲁登堡(Joseph Ruttenberg)。193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得主为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最佳导演奖落在拍摄本片的法兰克。卡浦拉(Frank Capra)身上,最佳男主角是连续二年获奖的史本塞。屈赛(Spencer Tracy),他才刚于1937年的“怒海余生”(Captain Courageous)中摘下最佳男主角的宝座,1938年又以“孤儿乐园”(Boys Town)得奖,实力惊人。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的是演出“歌衫红泪”(Jezebel)的蓓蒂。戴维丝(Bette Davis)。“翠堤春晓”祇获得一个技术奖项,因此很快被遗忘了它曾经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得过奖,大家更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细节。
“翠堤春晓”是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众多音乐歌舞名片之一,制片人柏纳德.海曼(Bernard Hyman),导演朱利安.杜其维(Julien Duvivier),音乐制作人迪米屈.提欧姆金(Dimitri Tiomkin)。比利时籍的费尔南德.葛拉维(Fernand Gravet)饰演小约翰史特劳斯,露意丝.蕾娜(Luise Rainer)饰演约翰的第一任太太宝蒂(Poldi Vogelhuber),波兰籍女高音米利莎.科犹斯(Miliza Korjus)饰演片中的声乐家卡拉.多娜(Carla Donner)。
出现在“翠堤春晓”的名曲有“维也纳森林的故事”(Tales from the Vienna Woods),“春之声”(Voices of Spring),“你和你”(Du und Du),“蝙蝠”序曲(The Bat Overture),“我深爱的维也纳”(I’m in love with Vienna),“当我们年轻时”(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革命进行曲”(Revolutionary March),“约翰史特劳斯在场的时光”(There’ll come a time by Johann Strauss)。上述歌曲的歌词出自于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 1895-1960)之手。
不了解奥斯卡颁奖历史,或是不了解音乐界情况,或是对维也纳一无所知的人,看到上述名单时没有反应是很正常的,但假若你有幸三者皆通,那么这样的名单铁定会让你大吃一惊。而这就是我一开头说的“才惊觉过去对自己真是太过于宽容了”的真正意思。不过,1938年对我们而言终究是太遥远的年代了,所以我们也不会知道饰演史特劳斯第一任太太宝蒂的露意丝.蕾娜是何许人也?
如果你往前看奥斯卡奖的记录,你一定会发现露意丝.蕾娜竟然是1936年和1937年,连续二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得主。1936年她以米高梅出品的“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首度获得最佳女主角奖,1937年她又以赛珍珠的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改编成的同名电影获奖,而她居然肯在“翠堤春晓”中饰演史特劳斯的第一任太太这种小角色,而不以为耻,崇高的敬业精神,令人无限佩服神往。
为“翠堤春晓”影片中写作歌词的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又是何许人呢?如果你看过后来的“奥克拉荷马”,“卡罗索”,“南太平洋”,“国王与我”和“真善美”,你就会发现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的才华是多么出色,这些经典名片的对话和歌词全出自他的手中呢!不过他为“翠堤春晓”创作歌词的记录却很少为人熟知。
“翠堤春晓”的故事从1844年十九岁的小约翰史特劳斯被银行经理赶出大门后,筹组乐团开始。这个开始的故事和真正的事实完全不符,但却赋予电影高度的娱乐性,忠实的反映出1930年代在小罗斯福总统主政下,欣欣向荣的美国国势。圆舞曲从维也纳发展起来乃是拜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所赐,到小约翰史特劳斯正式领导乐团的1844年,圆舞曲在欧洲已经流行很久了。号称“圆舞曲之父”的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史特劳斯所创作的圆舞曲数量已经很多,此时小约翰史特劳斯要做的乃是“突破”和“创新”,也就是在“圆舞曲之父”的作品基础上再突破,再创新。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一致同意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于1919年创作的钢琴曲“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Invitation to the Dance),为维也纳的舞曲作家们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史特劳斯的作品已经呈现出韦伯的深刻影响,但真正将韦伯的启示发扬光大的作曲家,非小约翰史特劳斯莫属。
“翠堤春晓”的剧情中描述1848年二月的中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和维也纳本身也是真正的史实,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借力使力,巧妙的和这场革命联结在一起,但实际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小约翰史特劳斯1868年的作品,史特劳斯创作这首曲子时,1848年的革命运动早已过去,但确实在欧洲民主运动上产生深远的动荡。这场革命不仅让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下台,远走荷兰,也迫使政绩辉煌极受爱戴的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一世(Ludwig I, King of Bavaria)下台,还让许多贵族世家失去头衔,生命和财产。
影片中描述史特劳斯和歌剧院女高音卡拉.多娜的婚外情,带起名曲“当我们年轻时”,事实上,“当我们年轻时”的旋律乃是根据小约翰史特劳斯轻歌剧名作“吉普赛男爵”(The Gypsy Baron)中的一首咏叹调 “谁敢对我们如何?”(Wer uns getraut)改编成的,歌词当然又是出自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之手。
波兰籍女高音米莉莎。科犹斯亲自扮演歌剧院声乐家卡拉.多娜,并演唱多首小约翰史特劳斯的名曲,为本片增添许多欢乐。奥地利著名男高音理察.陶伯(Richard Tauber 1891-1948)为幕后代唱的“我深爱的维也纳”,也为本片增添更多的艺术飨宴。
华丽壮观的维也纳华尔滋舞蹈场景,是观赏本片极大的享受,本片另外安排了一段“小步舞”的宫廷舞会的场景,夹在多采多姿的圆舞曲中,其实是有原因的,也许许多人没看出来。1840年代圆舞曲虽然已经广受民众喜爱,但高级的宫廷舞会跳的还是小步舞之类的仪式舞蹈,跳这样的舞需要很多装备,需要豪华的场所,需要乐队现场演奏,参加舞会的贵族人士还要事先学习排练,才下得了场。这些要求和限制,一般民众根本没有能力负担。跳华尔滋舞时什么装备都不需要,也不要求特别的礼仪,一旦问世便如开了闸门的洪水般,任谁也抵挡不了。
“翠堤春晓”讲的是一个时代的故事,讲的是自由和专制的对抗,最终的结果是人民的胜利。尽管它有许多描述和事实不符之处,却无损于它的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六十多年后重看本片,更加推崇米高梅电影公司投资拍摄本片的能力和智慧。
七嘴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