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难忘》轰动校园
发表于: 2006年01月20日 18点09分 点击: 2693
《一曲难忘》轰动校园
记者:1997年以来,您积极推动在大学生中普及交响乐基础知识的活动,给大学生补课,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在文艺界和高校引起热烈的反响。您不但把像《居里夫人》这样的优秀影片推荐给大学生看,还将《一曲难忘》等优秀音乐故事片送给高校师生观看,引起了轰动。影片深深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对音乐的极大兴趣。我们很想了解您当时萌发这些想法的动机。
李岚清:《一曲难忘》是描写波兰钢琴大师肖邦的故事影片,也是20世纪40年代的优秀文艺片,虽不是传记,但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肖邦的主要作品,电影中基本都体现了,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旋律优美,场景典雅,表演深刻,引人入胜,十分感人。大家都知道,肖邦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尽管他长期漂泊异国他乡,最后在巴黎去世,但一直未忘他那被人侵占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同胞。临终时,肖邦要求把他的心脏送回自己的祖国。我去波兰访问时,听说他的心脏仍葬在波兰的一所教堂里。欣赏类似这样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不但有助于培养人们对高雅音乐的兴趣,也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我推荐给全国大学生们看,反映很好。苏州大学的学生自发写了3000多份观后感,还选编成书,我看了,写得很好。我们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当有这种爱国和献身科学、艺术的精神。如果我们具备了这种精神,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我们应当有这种志气。
为什么要在大学生中对高雅音乐欣赏进行补课,我想做任何事情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说到必然性,就是当时社会各方面都在呼吁要加强学校的美育。而加强美育,又决不是一般号召号召、讲讲道理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找一个切入点。这就是当时的背景。说到偶然性,就是当时交响乐、芭蕾舞、京剧、歌剧等众多高雅艺术的市场不景气,曲高和寡,少人问津,正在苦苦挣扎。另一方面,当时的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对音乐的基本理论、欣赏能力总体上都较缺乏。而我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这方面的文化素养又是不可缺少的,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促使我考虑一个问题:交响乐等高雅艺术的市场在哪里?结论是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但我国喜爱交响曲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人群越来越少,新一代知识分子又由于经历等原因,很少接触这些高雅艺术,不能欣赏。这样下去,高雅艺术的市场岂不是越来越小,甚至变成一个文化沙漠了吗?因此,普及交响乐,首先要培养交响乐的听众,要有“知音”。那么它在中国潜在的“知音”是什么人呢?我认为,交响乐今后的听众和“知音”,或者叫做潜在的听众和“知音”,主要就是现在正在高等院校里学习的青年。但是,现在大学里学习的大多数青年,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必要的音乐教育,所以,我们需要进行这样一项交响乐“补课”的工作。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两件事。
一是我在天津工作期间,记得那是在1985年,我提出恢复交响乐演出的要求。当时乐团的同志们说,演出有人听吗?我就向他们做工作,天津有很多的大学,别人不爱听,教授们总爱听吧。于是建议他们每星期天演一次试试看。果然未出我所料,久旱逢甘雨,相思遇故知,大受欢迎。记得那时的指挥是谭利华,现在已成了京城的著名指挥家了。再一件事是我联想到美国交响乐的发展历程。过去,在古典音乐方面,美国一向为欧洲人所看不起,认为美国没有文化。而时至今日,美国却一跃成为古典音乐发达的国度之一,朱丽亚音乐学院和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交响乐团能成为世界顶尖的院校或乐团之一,也是它们在普及交响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美国的一位大指挥家、作曲家伯恩斯坦的功绩。他毕生的精力,都在为孩子们普及交响乐,用我们的话说,就叫“从娃娃抓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看过他全部的教学录像带,非常感人。所有这些,萌发了我要在大学生中进行交响乐等高雅音乐补课的想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培养交响乐等高雅艺术的“知音”和听众,一举两得。当然,我提倡交响乐进大学校园,对学生进行补课,只是一个切入点。这一点见效后,自然也可以带动其他高雅艺术进校园,事实也是这样。现在不但懂得和喜爱交响乐的人越来越多了,许多大学、中学竟然有了自己的交响乐队,而且懂得欣赏和喜爱其他高雅艺术,像民乐、歌剧、芭蕾、京剧、昆曲等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希望能继续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当然,我们还要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加强音乐教育。将来大学生就不一定要“补课”了,而是要提高的问题了。我虽然是个音乐爱好者,也看过一点这方面的书,但毕竟是个外行,所以,我是从爱好而不懂的角度来同大家研究这个问题的。对学生的要求可以比对我高一些,但太高了也不太现实。我看过一些这方面的书,觉得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都是为专业人员或这方面有相当修养的人看的,不大适合普及的要求,讲得过于专业,分量也太大。也许有合适的,但我还没有看到。因此,我们首先要想办法编一套纲要或教材之类的东西。作为一个需要补课的人,又是不懂的人,他没有可能接受大量而专业的知识。要编一种比较通俗、简明的教材,使他们能够容易接受。
七嘴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