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何越来越怕见人

发表于: 2009年01月01日      点击: 1057      文章来源: 两性心理转载

女孩子总是有许多青春小秘密

  小林是家里的独生女儿,父母觉得女儿大了,不好再跟男生一起玩,暑假时还把她锁在家中,让她与影碟、电视为伴。渐渐地,小林变得沉默寡言,不太与人来往……

  真实案例

  本报记者 刘一平 通讯员 邵春晓

  开学了,刚升高二的小林还是像暑假时一样闷在家里不愿出门,也害怕见到熟人,已经报了名的补课班也没有参加,父母劝她多出去走走,她也不听,还和父母发生争执。

  小林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小学时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父母对她疼爱有加,百依百顺,也从不让她做家务,怕耽误了学习。小林喜欢看电影,常和同班的几名男生一起去电影院,父母也很支持。然而进了初中后,父母与以前不一样了,觉得女儿大了,和男孩子们在一起玩影响不好,于是不再允许女儿跟男生一起去电影院。小林对父母的态度改变一开始并不在意,放学后还是和以前一样出去玩,一次她和几位男女同学一起去唱卡拉OK,路上正好被父亲撞见,父亲很生气,强行把她带回家并严厉批评。此后,父亲开始对女儿的课余时间进行控制,甚至不让她单独出门,暑假到了,父母去上班时还把她锁在家中,与影碟、电视为伴。渐渐地,小林变得沉默寡言,不太与人来往。

  卡拉OK事件之后,见小林好像没有心思学习了,父母非常焦急,要她必须加倍努力,父亲还一次买回十几本习题,要小林在两个月内全部做完。这让小林既反感又愤怒,更不想学习。

  初二时,小林喜欢上了同班一名男生,总想多看他几眼,一看到他,脸上就会不自觉地露出微笑,后来她鼓足勇气给这位男生写了张纸条,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喜欢,对方收到纸条之后并没有任何反应,让她感觉有点失落,但也没太在意。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林觉得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说话也暗含嘲笑的感觉,小林不由地担心,是不是那男生把纸条的事情告诉了大家、大家都在嘲笑自己?但这种担心只能放在心里,无法向人求证。当然,她更不会告诉父母,“因为他们开口闭口只有学习,根本不会关心我的感受”。之后,小林的话更少了,也没有心思听课了,成绩直线下降。

  初三到了,班级里弥漫着升学考试的紧张感,大家都忙于学习,好像把这件事情都淡忘了,小林的注意力也放到了复习上,心情似乎比以前要轻松一些。升入高中后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的都是新老师、新同学,没有人知道小林以前的事情,小林想:“我可以重新开始了!”心情轻松起来,她的高一过得很愉快。

  然而今年春天,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小林再度陷入沮丧:她的一位初中同学转学,恰巧分进小林所在的班级,而这位同学恰巧又是当年那位男生的同桌。这让小林陷入了恐慌,她非常害怕这位同学会讲出她过去的事情、怕同学们再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也怕事情让父母知道。为了躲避这一切,她把自己关在家里,甚至想离家出走,但外面的世界让小林心中更加没底。

  父母劝过、也问过她为什么不愿意出门,但小林并不想把事情讲给父母听,因为“父母并不通情理,我很担心让他们知道这件事”。

  专家

  建议

  让小林在彻底宣泄中得到调整

  让她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翁茵茵认为,对小林首先需要倾听,让她知道,生活中还是有人可以畅开心灵的,这人愿意去了解她、感受她,而她对这人则能完全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其次要支持小林。这几年小林总是觉得自己有个错在那里,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以为别人都认为她是错的。其实在这些过程中她并没有错。要让她把与父母的冲突完全地展现出来,让那些被压抑的能量、情绪自由流动,得到彻底的宣泄,她的思绪和认知在宣泄的过程中得以进行重新整合、调整,得出自己的结论。

  父母的爱不应盲目

  翁茵茵指出,小林的父母肯定是爱孩子的,但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如同赠送出一件礼物,该由谁来评价这个礼物的好坏?有人认为我给了你这么好的礼物、是对你好、你应知足,其实礼物好坏应由接收者评价。同样的道理,父母对孩子好不好,应由孩子自己去判断、去感受,小林的父母应有这种观念上的改变,也就是“要考虑孩子的真正需求”。

  这其实就是换位思考,不过,换位思考说来容易做到难,翁茵茵指出,专业人士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让父母去体会孩子的切身感受、体会女儿到底真正需要父母什么样的关心和理解。做父母的通常特别不放心孩子,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问题,然而孩子开始自己长大了,必须靠自己的双脚走自己的路,因此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允许孩子犯错,并从中学习经验教训。当然,这个空间的边界可由家长和孩子双方商量而定。

  鉴于小林的父母对性的反应有些过于激烈,翁茵茵认为,这也许与他们年轻时的经历有关,而这一部分则需要专业人士与父母作深入探讨。

  自然本性与父母教导出现冲突

  这个孩子从小就受父母宠爱,问题出在上初中后,因为父母对她的要求变了。深圳市康宁医院副主任医师翁茵茵认为,在小林从“女孩”转变成“少女”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她的要求与以前有所不同,父母的观念是“你现在不再是一个小孩了,而是一个女性,要自重、知羞耻,因此你现在不能再与男生出去玩了”,这种态度变化尤以父亲表现得更为强烈,也显示出溺爱女儿的父亲对女儿发育的心态有种微妙的变化。

  翁茵茵分析了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对性的意识有自发性,随着身体发育,会很自然地想与男生交往、对异性感到兴趣,而以前父母对自己百依百顺、自己也可随心所欲,所以,现在父母态度的变化就等于把父母对性的观念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了女儿,让孩子产生一种感受:自己对性的天性与好奇,是不受父母欢迎的;或者说,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所传递的,是对性应有羞耻感、性是不能自然表达的部分,所以必须要外界给它压力,把它压抑、压制,否则就是不受父母欢迎的少女、长大了就不是好女人。

  翁茵茵指出,外界的强制力导致了小林的自我压抑,让她不能跟着自己的天性与感觉去探索;然而在她的内心仍有很大的疑问和不解,她不能接受父母的变化,希望父亲仍能像以前一样疼爱自己、理解自己,可父母又不可能去倾听她内心的感受,只是一味要求她好好学习,给她的信号是:你做到这样才是好孩子,父母才会喜欢你。因此,小林一方面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不被理解、却又得不到宣泄,内心的自然本性处于被打压的状态,所以就表现为对父亲的反抗、愤怒、疑问。由于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无法分辨性的能量与生命的能量,所以当她觉得自己不再受父母的喜爱与欢迎,也就不想再去做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这种心理也会导致她的反抗。同时,她又会在意识中接受父母的“教导”,把父母的声音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觉得自己确实是做得不好、不对。

  这无疑加剧了孩子内心的矛盾。她后来遇到一个喜欢的男孩,因为天然本性没有被完全压抑,加上一些逆反心理以及对性的好奇,所以她大胆表达了自己的喜欢,但同时内心打鼓、非常忐忑,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这是违背了父母的期望的,父母不会赞成,而她心中有一部分是赞同父母观念的,所以当她被拒绝时,那一部分开始代父母表达意见,认为自己是不自重的、而别人又会如何看她,而她非常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认为别人是在嘲笑她。其实这只是她把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声音投射到外部,并捕捉蛛丝马迹来印证。这个阶段她艰难地熬了过去,但因心结并未打开,所以有同学转学过来后,又引起了内心的冲突,出现了目前的状况。

七嘴八舌: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登录 or 注册
关于本站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意见建议 - 广告服务
Email:service@milktea.net
CopyRight ©2003-2008 MilkTea.net.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05020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