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发表于: 2008年10月16日      点击: 517      文章来源: 育儿

  这里我们谈论到的情绪引导的对象是父母。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成人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了解我们“情绪”的产生

  在阐述“情绪引导”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情绪”来自于人类“目的性逻辑思维”总结性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借鉴已经储存的“社会经验类信息”、“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的基础上,完成自我“目的性逻辑思维”编织后,在运用外在表现方式进行逻辑思维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出现与原来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不对等的现象时,所引发的逻辑思维思维不愿意进行自我修改和放弃的外在表现现象,这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所谓的“情绪”。

  既然如此,父母就应该知道,只有在对某种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进行关注后,才有可能进行自我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编制,也就才有可能出现“情绪”性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而因为“情绪”引发的“目的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情绪性逻辑思维”与可能形成的培育结果

  我们知道,成年人在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中,会经常呈现出“平视性”和“仰视性”的社会特性,这种特性会使成年人在与孩子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处于绝对主动的总结性外在表现状况。如果在这个表现状况过程中形成“情绪性逻辑思维”,那么这种“情绪性逻辑思维”就会自然转化成催化剂,会促使绝对主动的“总结性逻辑思维”表现得更为强烈,时间也相对更为长久。

  而经常性出现“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会给孩子带来最大的消极,或者是负面影响是: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被动成长,从而使孩子因为信息的被动采集、储存和交换而形成被动复制逻辑思维和被动编织逻辑思维的状况,最终这种状况会使得孩子逻辑思维形成不完整性、逻辑思维目的不明确性、逻辑思维的延伸性不平衡或缺失、逻辑思维编织长度相对不足以及“复合性逻辑思维”的复合性不完整等等现象。

  “情绪引导”与诱发产生的原因

  所谓“情绪引导”,顾名思义就是引发“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的客观事物外在表现现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往往会因为对孩子在复制、收集和储存信息过程中偶尔出现的相对“复制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进行过分的关注,而这种“过分的关注”在成年人“俯视性”和“平视性”逻辑思维的作用下,会很容易自主而强烈的引发与之相应的“复合目的性逻辑思维”,其结果自然就形成了“情绪性目的逻辑思维”。我们把形成这种“情绪性目的逻辑思维”的过程,称之为“情绪引导”。

  下午幼儿园门口,很多父母都在门口等待接自己的孩子,莉莉妈妈看见莉莉被老师领了出来:

  孩子:妈妈!

  妈妈:老师好!今天莉莉表现怎么样?

  老师:挺不错的,就是今天上午参加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在和小朋友打闹。不过没有关系,我已经跟莉莉说,老师相信莉莉一定能够改正。莉莉妈妈,我还要接送其他孩子……。

  妈妈:好,您先忙!

  老师:好!莉莉妈妈再见!莉莉明天见!

  莉莉:老师再见!

  老师走后,莉莉被一脸怒气的妈妈带到了旁边:

  妈妈:怎么搞得,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纪律?……。

  因为在这个时期,孩子说的这些话,所发生的一些行为可能是在某个信息环境中进行好奇的复制,从而又进行好奇表现。在这里,他们所谓的“不认真听讲”、“打闹扰乱课堂”等外在表现行为,是毫无实在意义的,只需要简单提醒就可以了,作为父母是完全可以忽视的。

  而且,上面父母所表现出的“情绪性目的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恰恰会使孩子在原本“暂时性好奇”的基础上,形成更深的“再好奇”,而有些孩子为了刻意地引起父母对他的“特别”关注,会加大重复频率,这样会促使“再好奇”的不断实现。而重复性的“再好奇”最终会导致孩子对这类信息产生“兴趣”,这种“兴趣”随着信息不断的丰富积累,孩子自我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的实现,最终可能就会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习惯”。所以这样的培育结果是值得父母高度重视的。

  更何况,什么是认真听讲?什么是扰乱课堂纪律?作为几岁的孩子是很难完全理解的。

  父母提问:

  对待较早出现“超常儿童”的外在表现现象,父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妈妈和她的朋友、邻居夸耀:我的儿子不到两岁就认字和背诵诗文了!(招徕诸多炫目的眼光和赞誉)

  自此只要有机会穷妈妈就让他的儿子不厌其烦的在大家面前表演,妈妈得意洋洋,孩子无奈应付。

  我们说孩子较早出现的所谓“超常儿童”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好奇复制到好奇表现的现象。父母如果想持续实现孩子在这方面的优势,那么在有计划拓展其良好外在表现培育的同时,所应采取的态度是“忽视”,以及合理的避免“情绪引导”。

  父母们都读过《伤仲永》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

  从中我们能够理解到,由于成人的不良“情绪引导”(这种引导可能基于“得”与“失”、“自我被尊重”等等诸多成因),造成的结果是孩子潜能的泯灭,实在可惜!

七嘴八舌: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登录 or 注册
关于本站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意见建议 - 广告服务
Email:service@milktea.net
CopyRight ©2003-2008 MilkTea.net.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05020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