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沟通

发表于: 2006年11月11日      点击: 859      文章来源:


       常常听见妈妈们说:最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和集体,不擅长与人交流和沟通,遇到一点小阻力、小挫折便不知所措。

  的确,如今家长对孩子的牵挂早已不仅仅限于吃穿,更多的则是期望他们拥有完美的人格和精神心理上的健康。然而,比较棘手的现实是,一方面,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并不知道怎样应对孩子出现的问题。

  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玉凤教授承担的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通过专门的社会技能训练来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该研究目前的进展如何?其研究结果给家庭和学校教育带来怎样的启示?

  王玉凤说,约18%的学龄期孩子存在下述问题:上课不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做小动作,下课后欺负同学,打架,有的甚至逃学撒谎;有的 孩子经常不听管教;有的孩子经常烦恼,闹情绪;有的孩子害怕新环境和新事物,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孩子情绪不稳,经常因为小事对周围 的人发脾气,周围的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玩,在学校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很安静,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不主动与别的同学来往……这些问题 对学校和家庭都造成了困扰。

  针对上述问题,北大六院在国内率先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生活技能教育方案,同时借助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套训练方法,它直接从社会技能入手,教给孩子一套与人交往所需的技巧。

  5月末的一个周末下午放学后,北京某小学4年级某班教室传出阵阵哄笑声。这里正在“上演”一段未经排练的小品:一个同学扮演儿子,另一 个同学扮演父亲。在“父亲”一遍遍的催问下,“儿子”哆哆嗦嗦拿出只得了63分的数学卷子,硬着头皮递给“父亲”。“父亲”一看分数,勃然大怒,抡起胳膊 就要对孩子“下手”。“停!”负责训练的北大六院医生及时上前,终于把可怜的“儿子”解救了出来……

  以上便是社会技能训练中的一个场景,主题为“沟通的技巧”。目的是通过让孩子饰演小品角色,分别用坦诚和粗暴的方式与人沟通,让孩子体会不同的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的后果,教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从而学会真诚、坦率、自然地与他人交往。

  王玉凤的博士研究生汪毅医生具体实施这项训练,他告诉记者,这种社会技能训练主要采取8~10人小班集训的方式进行,包括“学会倾 听”、“缓解紧张和压力”、“学会说不”、“解决问题的步骤”、“换位思考”、“代替攻击性行为”等12个主题,每周1次,每次1小时,3个月为一个周 期。其特点是以孩子为主体,由孩子自由组合参与小品和游戏,加上医生、老师和家长在其中的点拨和穿插,让孩子们在互动和嬉戏中掌握本领。

  据介绍,北大六院在引进和建立这项训练时,注意结合了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情,比如训练内容基本不涉及性、烟、酒等话题,同时更加关注 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训练同时辅以对孩子的行为矫正,还给孩子的父母专门讲课支招。北大六院的专家学者近几年深入学校和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 的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评价和认知能力的检查,并对其中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干预,受益学生超过万人。

  目前,上述社会技能训练主要是在筛选出来的“问题”小学生中进行。最近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干预后,“问题”孩子的行为问 题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临床评定总有效率达到76.67%。截至目前,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及父母培训方法已经由北大六院推广到上海、杭州、宁波、济南和 昆明等地的省级或副省级医疗机构。

  汪毅说,在实施训练的过程中,他们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刻在孩子心灵上的烙印之深,远远超出想象。以那两个表演“父 亲”和“儿子”的4年级小学生为例,有两点让人印象深刻,一是两个孩子一上来都争着扮演“父亲”这个有“权威”的角色,二是表演中孩子们“无师自通”,很 自然地再现了老鼠见猫的典型场景,可见“问题”孩子的问题绝不仅仅由孩子自身的生理病理因素导致,所以,每次训练家长也一并被邀请到场。

  王玉凤表示,当前社会技能训练主要还处于科研阶段,一旦经验成熟,希望能够作为学校教育的常规内容,使孩子们能够尽早获得相应的关注和干预,为拥有健全的人生打好基础。

来源:妈妈宝宝

七嘴八舌:

#1 树木06-11-12 18:08:11说道:
有所领悟。微笑的脸微笑的脸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登录 or 注册
关于本站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意见建议 - 广告服务
Email:service@milktea.net
CopyRight ©2003-2008 MilkTea.net.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05020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