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学会帮助自己

发表于: 2009年08月11日      点击: 706      文章来源: 育儿心得

教育孩子学会帮助自己

  为什么许多孩子嘴上功夫不错而动手能力很差?为什么许多孩子离开了大人的监督就无法自律?为什么许多孩子没有家长的照顾就无法自理?为什么许多孩子碰上一点挫折就沮丧不已,甚至一蹶不振?一项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表明,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为什么在我们国家有“啃老族”的家庭比例竟如此之高?

  这些孩子一点也不缺知识,甚至聪明有余,可就是在生活上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导致精神上的脆弱,以及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严重低下。这样的孩子未来能实现家长们所期望的成才、成功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但笔者认为,上述那些“为什么”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患了病”。就“啃老族”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对错误家庭教育的报复。如不及时治疗,毁掉的不只是单个家庭的希望,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

  教育无小事,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治疗此病的口号:“教育孩子学会帮助自己!”“我们爱孩子,但不能替他们去承担他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的教育理念。

  过去,不少家长什么样的帮助都给了孩子,就是没有“教育孩子学会帮助自己”。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对孩子帮助太多了,尤其是在生活上,如3岁甚至是5岁的孩子,还要家长喂饭、穿衣,甚至抱着他们行走。即使上了小学,还要替孩子整理书包,提醒或监督他们做作业。在家长看来,这是“合理”的事。即使到了中学、大学,为孩子洗衣做饭的家长同样不少,他们也觉得没有不妥之处,更没有去想这样的包办代替是否对孩子发展有利。他们以为一味地为孩子多“服务”,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至于这种爱是否有害,是否属于高层次的爱,就没有去考虑了。社会学认为,爱的层次从低到高可分为生物性之爱、社会性之爱和精神性之爱,生物性层次的爱太多就变成了极其有害的溺爱。大量“啃老族”的出现其实就是溺爱的结果。

  目前来看,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是“啃老族”的主要组成人员,他们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的心态,还养成了任性、依赖、缺乏责任感的性格。“啃老族”的出现,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

  许多活生生的案例表明,溺爱是坏习惯、甚至是犯罪行为的根源,溺爱家庭出不了好子女。其实现代家长对溺爱的危害并非没有认识,甚至认识得相当充分和深刻。那么,为什么家长还要包办代替呢?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孩子晚一年半载学会吃饭、穿衣、整理自己的物品等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且认为这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和成才没有太大关系。相反,他们认为让幼儿早点学会识字、英语、钢琴、绘画甚至珠心算更为重要。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下面就以一岁的宝宝学吃饭为例分析其教育价值和对其未来的影响。

  其一,一岁左右的宝宝处于口腔期,口是他们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因此,他们习惯抓起什么都往嘴里塞。

  让宝宝自己抓饭吃,对他们而言其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因为符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能促进他们能力与个性的健康发展。反之,心理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反而有可能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

  其二,宝宝自己吃饭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认识饭菜本身,而且通过认识饭菜,开始对事物的许多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味道、轻重、光滑与粗糙等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可见吃饭对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三,学习吃饭是练习宝宝眼手协调能力的绝好机会。把饭准确无误地送入口中对年长儿童或成人来说易如反掌,可是对一岁大小的宝宝而言,则是不小的挑战。抓住饭菜,或盛到勺子里,然后再送入嘴里咀嚼,这是一个需要手眼高度协调和配合的过程。而眼手早日协调对于一个人自主性、积极性等人格特征的形成十分重要。大凡成功人士都有着极高的自主性、积极性人格,这些品质对于他们能量的发挥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由于手眼协调是探索和认识周围环境的基本工具,可以有力地推动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使宝宝变得更聪明。

  其四,众所周知,专注于目标,反复尝试,不怕失败,直至成功,这是成人事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既需要意志力的支撑,又是对意志力的一种磨砺。而一岁左右的宝宝学吃饭,正是经历着这样的过程。一岁的宝宝由于生理成熟水平的限制,手眼协调差,吃饭颇有难度,他们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尝试着往嘴里送饭菜,这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偶然一次成功就是对之前努力最好的强化。他们体验着终于吃到饭的成功,这与成人体验事业的成功是一样的。孩子就需要这样的成功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大家都明白意志力对成功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精神上的耐久力,并不是只有到了成年需要时就能突然具备的,而是从小历练而成的。家长如果剥夺了孩子历练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又从何要求孩子长大后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呢?

  其五,大量研究表明,成功人士与普通人所不同的是,他们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包含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习惯。没有这样的品质与习惯,成功就无法到来。可是这一特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萌芽并发展于幼年时期的,具体可以从一岁时学习自己吃饭开始培养。会自己吃饭是离开幼儿母体后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一旦学会自己吃饭,其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就会大增,并将此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上,比如穿衣、看书、玩游戏等方面。与此密切相关联的另一个获取成功必需的主要品质就是自信心。常言道,自卑使人沉沦,自信使人崛起。缺什么都不要缺了自信心。由于独立能力增强,多次体验独立做事取得成功,宝宝“自信心”的宝贵品质就受到了强化。

  在这方面,我们的家长要向国外尤其是日本家长学习。

  他们在爱孩子方面表现得很理性,较少溺爱孩子,能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包办和操心,舍得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空乏其身,来磨砺孩子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这是一个人成功的资本,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我们的许多家长心里似乎总有一个过不了的坎,就是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在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强调:“不舍得让孩子吃苦的父母,是无法让孩子学会生活的。”“百般呵护孩子并给孩子留下巨额财产的父母并不一定是合格的父母,教会孩子怎样‘种苹果树’、‘摘苹果’的父母才是合格的。”“家长给孩子的礼物应该是有助于他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而不是笼中的食物。”

  家长们,让我们来教育孩子学会帮助自己吧!

七嘴八舌: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登录 or 注册
关于本站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意见建议 - 广告服务
Email:service@milktea.net
CopyRight ©2003-2008 MilkTea.net.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05020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