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娃”,该拿你们怎么办?

发表于: 2009年02月23日      点击: 718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社交能力强孩子更易适应社会

  由于自由的工作性质或者赋闲在家打发时间的时尚青年们被称作“宅男”、“宅女”,而随着假期的深入,类似的词语也开始被用在了小孩子的身上:“宅娃”。因为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又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出门,所以很多小朋友在放假时就只能整天待在家里,成了“宅娃”。

  现象:“宅娃”是怎样炼成的?

 “整天看电视很爽”

  今年的寒假已经结束,小学二年级的小磊终于结束了困在家的“宅娃”生活。假期里,小磊每天睁开眼睛最早也要10时了,“爸爸妈妈早上没时间做早饭,反正放假了早起也没用,我就睡到饿了起来吃爸妈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饭菜。起了床我就把电视打开,上午四川台演《西游记》,湖南台演《还珠格格》,广州台演《射雕英雄传》,我都喜欢看。吃完了饭我就一直看电视了,爸妈上班不会不让我看,看累了就再吃点小食品,爸妈到周末会带我去超市买很多小食品回来的。晚上6时前我就得赶紧把电视关上写写假期作业,因为妈妈就快下班了。”

 “假期主要是上网”

  与年纪尚小的小磊不同,林林已经读初中了。要问他的兴趣是什么,林林会不假思索地说:“上网”。虽然家人怕耽误学习反对林林上网,但如果不给买电脑,林林就要经常去网吧,无奈爸妈还是给林林买了电脑,但规定林林上学时只能每个周末上上网。一放了假,林林可“自由”了,因为爸妈都不在家,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上网冲浪。“网上的世界实在太精彩了,可以打游戏,看电影,还可以交朋友,玩多久我也不腻。”于是,这个寒假里林林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的电脑前度过,午饭多半就吃方便食品。“最讨厌过春节,爸爸妈妈都回来了,我就玩不成了。”

 “真想快点开学”

 “我觉得放假好无聊,每天都不知道干点什么好。”谈起假期生活,读小学四年级的阿静对记者说。“爸妈不让我自己出门,怕外面有危险。我们家没有小区,出门就是大街了。我自己也觉得不敢到处走。可待在家里又实在没意思,看电视时间长了觉得眼睛疼;看书时间长了没意思;上网也不如有人陪我说说话好。我觉得假期好长啊!还是上学有意思,我早就把寒假作业写完了,现在每天在倒数开学的日子。”

  心理:细数“宅娃”症候群

  心理学专家对记者介绍说,整天呆在家里不出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比较不利的。长期缺少运动,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成年后的骨密度。而躲在家中“不见天日”,还会引起身体合成维生素D不足,造成骨质的钙代谢失常,骨密度降低,骨质的强度及硬度不够。经常食用营养成分单一的快餐食品更会直接影响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

  而另一方面,“宅娃”们受到的心理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建立内心世界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应该面对和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不是一个人在家里‘自得其乐’,或者到网上去寻找虚拟的生活空间。”据专家介绍,让孩子长期一个人待在家里,他会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情绪不佳、无精打采、焦虑抑郁,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性格变化。网络世界千变万化,如果孩子们习惯了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精神依托和成就感,会使他们越陷越深,逃避现实世界。一旦开学,“宅娃”们会对学习生活难以适应,和同学们的人际关系也难以协调。

  说法:“宅娃”产生非一朝一夕

  广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假期里的“宅娃”状况不应简单地批评,而是应该分析原因,并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来解决。刘中良分析认为,“宅娃”的产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旧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家庭教育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任务,在家庭中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家长并未关注孩子的社会交往行为,或者只在孩子长大后在社交方面遇到问题时才意识到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

  二、没找到与人打交道的乐趣:由于家庭对于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关注,而现在大多数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也不是很乐观,因此孩子找不到与人打交道的乐趣,自然更加愿意把心理寄托投放在网络、电视等虚拟世界和个人空间里。

  三、缺少社会综合力量支持:“双职工”家庭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现实的困难,学校往往成了家长们寄放孩子的“托管所”,因此一旦孩子放假,家长会更加不知所措,社会上又没有可以代为照管孩子的合法机构,因此孩子就只能无奈地做“宅娃”。

  解决:假期,疏理情绪的好时机

  刘中良认为,在难得的假期,家长应该特别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的疏理、爱与社会交往、意志力的培养等方面。“在平时上学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在汲取知识上,很少有时间关心自己的情绪,但其实人的情绪是需要定时疏理、疏通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出问题,而假期就是一个好时机。家长如果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可以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心理辅导营活动,会对孩子大有裨益的。”

  据广州“资优乐园”儿童脑部智能及心理培训师罗文浩介绍,5岁至12岁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社交能力将成为决定人能否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往往是传统学校和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假期里孩子常常独自在家,将严重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因此寻求专家和专业培训机构的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社交能力强孩子更易适应社会

 “社交能力”被公认为孩子走向社会时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记者采访发现,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了“社交能力”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还是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锻炼。就此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广州“资优乐园”总监、脑部科学家、心理学家狄金森教授。

  明确“社交能力”内涵  

 “社交能力”经常被人们挂在口头,可“社交能力”的核心是什么?据介绍,“社交能力”的核心是自信心与情绪管理,即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状态的洞察力与管理能力。而“社交能力”的基础是好的语言智能,其中包括语言表达与理解。社交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减少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冲突,而且可以改善自己的社会交往生活,提高生活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不仅仅要关注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包括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提高情绪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以及很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领导才能等。

 “社交能力”有章可循

  狄金森教授表示:“儿童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为小孩创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与友群环境。在家庭环境中,多鼓励孩子表达自我,提升孩子的语言智能。“可以带孩子参加年龄合适的活动小组,给孩子创造一个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互交流的平台。”第二,家长可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设置“与他人交朋友”,“参与别人正在进行的活动”,“请求别人的帮忙”或者“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该怎样向别人说”等等场景,让孩子在这些情境中体验正确的交往方式。

  此外,家长第三步要做的是培养孩子好的语言智能。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多问孩子“为什么”,鼓励孩子就同一问题多思考,并教导孩子用正确的言语清楚地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想法。第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多的家长总想插手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记住,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关键是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这样,孩子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社交能力也自然随之增长了。”

七嘴八舌: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登录 or 注册
关于本站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意见建议 - 广告服务
Email:service@milktea.net
CopyRight ©2003-2008 MilkTea.net.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05020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