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能不能当股票炒?
发表于: 2004年05月16日 点击: 1459 文章来源:
从今年开始,邮市又出现一轮上升行情。不少邮人又满怀憧憬,期待着当年邮政高层的断言——“把邮票当作股票炒”的情景重现。
苏慎余:集邮家
宝 木:邮评人
朱健维:北京邮商
姜 晖:记者
记 者:五一黄金周刚过,长假并未给邮市带来多少旺盛的人气,节前大量前期升幅翻番的品种跌幅近半。节后,这些跌幅较大的邮品虽都有所回升,但也仅有10%左右的涨幅,整体仍呈下挫走势。虽然邮市里这样的走势比比皆是,但炒家们仍有一个美好的憧憬在眼前若隐若现——等待“1997年的大牛市”。
股市在经历两年多的熊市后,总算在今年“牛”了起来。邮市会怎样呢?
有人毫不客气地说:不用想,炒作的邮市死路一条!即使还会有高潮出现,恐怕也是最后一次,邮票根本不能当股票炒。
邮票能不能当股票炒?
官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邮票可以当股票炒。事实上,现在的邮市,成堆的邮票、完全与股市一样的操作思路和技术术语、甚至连坐庄者的巧取豪夺、邮商们的惶恐与投机博弈的心态,都与股市毫无二致。
邮市是什么?
工商部门给出的定义是:邮品交易的市场,是实物交易的民间市场。而并非如股市一样,是一个具有融资功能的资本市场。邮票和股票当然有区别,但在此时讨论的并不是这种形式上的不同,而是要探讨:邮市能不能照搬股市的机制?邮票能不能当股票炒?每天在邮市里辛苦劳作的邮商们,到底该把自己的钱放在哪儿?
能炒,但为什么不该炒?
朱健维:现在的邮市不都是在炒新邮吗?如果回望邮市历年的炒作,其涨涨跌跌的规律,已然如股市一样。
我们可以将这个炒邮的过程说得再具体点:比如5月8日新邮发行当时,而早在6日的时候,市场上就已经看到货了。大户们凭借关系从公司批出成包成箱的货来。如果上面管得紧些,那么最迟也会在新邮发行当日,邮局早上8点开门,邮市里9点左右就有交易了。
1999年,邮政50周年大庆时发行了四枚一套的邮展封,面值是120块钱,在邮市里3天涨到了2500块钱。这个过程是:第一天上午10点时,开盘不久即涨到了300元,到了尾市,在900元处收盘;第二天开盘即涨到1000多元;即而又是迅猛上涨,直到第三天时,涨到2500元的最高位。当时邮政推出此套新邮之所以受到追捧,主要是因为它的发行量只有几万枚,量少题材好。再者邮市里也是追涨杀跌,这么疯狂的涨,自然吸引大量游资。
当然这是个例,但自从我1997年进入邮市以来,亲身感受到:差不多每一个新邮品种问世,都经历了这样一个炒作的过程:上市——拉高——回调——跌破面值,只是市场追捧的程度不一样。
宝 木:我们目前的邮市体现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纯集藏,而是结合邮品投资在内的复合性市场,近10多年中,投资的功能占据了主流,形成了邮品投资市场。如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的京沪大型批发邮币卡市场,就主要体现投资市场的功能,邮票集藏市场的属性被掩盖了。
由于大型邮市担负着邮票的投资和炒作功能,因此给绝大多数人的印象是邮票是投资和炒作的对象。在1995年时,就连邮电部某领导也发出了“邮票当作股票炒”的外行话,让许多集藏者听后瞠目结舌,但却触动了不少投机客的灵敏神经,并导致了一年后市场炒作邮票的风潮顿起。
既然邮票存在投资属性,那么就会在市场上表现出固有的投资价值,而市场的形成同样离不开炒作,这是任何一个投资市场必然出现的结果。在20多年的邮票市场上,炒作邮票一直形影不离地伴随着市场发展,即使是低迷时刻也同样有人去炒作新邮。
能炒,事实是邮市已经变成了炒作的市场,但炒作的邮市怎样呢?1997年上海浦东的某邮市,曾经推出了邮票股市化的操作,不过由于违背了邮票本身的基本特征和运作规律,在推出后半个月即寿终正寝,表明邮票实行股票市场化的道路是根本不可行的。
苏慎余: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样的现象:邮市里全是一堆堆的新邮。一包一包的,你卖给我,我卖给你,都不拆包,还讲究原包装,打开了反而不值钱了。小型张印出来后,100张叫一封。邮票500版叫一包。
我想问中国邮政一句话:邮票印出来干什么用?
这样的邮市你也敢炒吗?
朱健维:炒作的结果怎样呢?前面提到的那套邮展封,前不久它的价钱已经跌破面值,降到了三四十元。
但价格既然达到了2500元的高位,就一定有人在这个价位上买它。那么,买的人可真是会赔得血本无归了。而卖的人呢,不用多说,你买100套,以面值买进,就是1.2万元;后来涨到2500元时卖出,就是25万元。3天时间,这个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太大了。
每逢新邮上市,有些人会排一整夜的队,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即能买到整箱、整包的货,为什么?获利大小,不是以你对邮市的把握程度、你对集邮知识了解多少,甚至不以你炒邮的技巧来决定,更多的是凭关系、靠运气。为什么?
这又是与股市不一样的地方。邮票可以十几倍、几十倍的上涨,涨到天上也没人管。股市里哪一支股票当天上涨到10%即停牌,而谁若敢一连拉上3天的涨停,证监会的人一定会出来问一问,是不是有人在坐庄。
从这一点来看,邮市更有诱惑力,同时风险也更大。但即使是被视为投机的股市,也比邮市里的炒作的风险小得多。起码它有公平的程序、监管的制度的相对完善的邮市与股市到底谁更投机?
苏慎余:你买股票是一种股权的象征,他只要不破产,股票就值钱。而在炒作新邮的邮市里,谁承认你是股东,买邮票,如果你不卖掉的话,没有人接手,它就是一堆废纸,你变不了现。再有,银广夏欺骗了股民,可以通过法律解决,我只要有股票我就有权利。你的邮票没人买,退给邮局,他要吗?
邮票被倒来倒去,有人形容这叫击鼓传花,别人拿不走,你就抱着吧,你哭都哭不出去。那敲鼓的人是谁呢?公司呀!
朱健维:邮市里也能变现,只要你想出手。国家邮政近年来发行的新邮少有不跌破面值的,国家名片都能降价处理,你邮商赔点本儿算什么?但是赔是赚你根本无从判断,邮市里运气很重要,像赌博一样。
苏慎余:1997年,邮市最火的时候,我就看出了这个市场涨得太过了。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拿了两版牛票(第一轮生肖票的第六种),我刚拿出来就有人表示要买。
那时集邮的人虽多,但牛票的发行量是1.2亿枚。当时邮政部门也在鼓噪,说中国有3000万集邮爱好者,如果1个人买一个四方联,那么1.2亿枚很快就消耗掉了。
但我说那绝对是虚的。真正像我这样的集邮者,全国不会超过10万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邮市最火的时候,当时最俏的小型张发行量都是10万枚,比如:“爱科学”、“科学大会”等,有些发行量还会少些。如果有10万集邮者,邮市里便很难见到它。可市场上还是有很多的,当时月坛邮市里很多摊上都有,收个一二百枚没问题,你若说还需要,卖家还会说外地还有货源。3000万和10万,你该信哪一个呢?
80分面值的邮票,它成本不过2分钱。为了赚钱他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想印什么就印什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藏铁路开工纪念》小型张,青藏铁路1958年开工,1965年时格尔木至西宁段已经通车,邮政在2001年末,一算账没有完成经营指标,立刻加发《青藏铁路开工纪念》。8元面值,发行量为1200万枚。当年邮政就扭亏为盈3000万元,你说2001年为什么要纪念青藏开工?集邮被当作了摇钱树,随便搞个某某纪念拿出来印,这样的题材太多了。他印、他炒,这个市场你还敢进吗? 邮票犹如彩票
宝 木:怎么没人敢进?投资股市可以免去投资实业的辛苦,所以很多人冲着这个梦想投身邮市。但邮市真能给他们那么多吗?
朱健维:整个邮市,就像被某些既得利益者合力吹起的大泡沫,只要保持泡沫不碎,就会有人投身进来。经营邮票这么多年,邮市里这么多邮商,十有八九都没赚到钱。但商人总是趋利的,还有每月出摊还要缴纳1800元的费用,总得赚回本钱来吧,所以干脆就试一试运气,赌上一把。
在邮市里,大户是凤毛麟角,而一般的邮商就像买体育彩票,炒邮赚大钱的机会跟中500万元大奖的概率差不多。但在彩票市场中,有多少人每天花若干个2元钱在做铺垫,多少个2元钱的铺垫才能支撑起这500万元的大奖。
苏慎余:为什么只有新邮能炒?因为老邮票它没法炒。
比如:1956年的《梅兰芳》小型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周年纪念》等等,这些老邮票在邮市里难得一见,即使有,每一枚的价钱涨得都比较高了。这绝对是收藏者寻求的东西。现在邮市里的炒作,是公司提供“物资”,要有足够的量,只有这样才能炒。1980年的猴票总共印了460多万枚,20多年消耗,估计新的没有盖销过的大约有200万左右。那怎么炒呀,大多数都在收藏者手中沉淀下来,邮商手中仅有少量。可新邮呢,成百上千万。
朱健维: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曾对“吉列刮胡刀”发表了持股的看法,他说:每晚我都能安然入睡,因为隔天早上会有25亿的男性要刮胡子。
苏慎余:现在邮市里的邮商,有多少人自己也集邮?有多少人对邮票、对邮市谈得上了解?在很多炒作的人眼里,邮票就是一张彩票,你买进卖出,就是每天给自己赢得中大奖的机会。
炒作的邮市带来什么?
朱健维:上海有个炒股很有名的人物——杨百万,他在谈到自己1988年买进第一笔20万股股票时说:和炒邮票一样,绝版最值钱,当时有消息说,国有企业不再发行股票,不能再发行我就要买,现在每天发行,我不一定买。巴菲特的持股周期更是长达8年甚至是十几年,他更看中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举这两个例子,其实是想说:邮票的集藏价值才是根本。长期持有才会获利。
苏慎余:我现在感觉是,真正的好邮票在邮市里根本买不到。一部分邮商不愿意做这样的生意,事实上在邮市里,真正集邮的生意也作不下去。
像我们这样的老的集邮者,如果我们缺,再降价、再打折我们也会买的,而一些新人集邮,他把2003年的邮票全部买回来后,发现亏了,就很有可能不再有兴趣,更何况他还有那么多可以爱好的,何必偏选集邮呢?
有人听说我国某某人的邮集获了国际大奖,就沾沾自喜。可细一打听,那个成人获奖的是已经70多岁的老邮迷,少年得奖的人是他的孙子。现在真正集邮的人,40岁以下的都很少,大多数集邮者都是四五十岁以上。再说集邮文化吧,现在的集邮协会都在赚钱,在炒邮票高潮的时候,北京的许多集邮协会都在做邮票生意,参与邮市炒作。
他们为什么炒作?因为有关系。他们和公司在扮演什么角色?股市里有证监会、有上市公司,谁听说哪个上市公司炒股票,证监会更不可能炒股票。但在邮市里,差不多“草木皆兵”了。
宝 木:邮票与股票都具有商品属性,但并非如股票那样,永远维持下去。在我国邮票的投资属性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种情况可以从发达国家的邮票投资历史中寻迹,如英国和日本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也出现过投资和炒作邮票的热浪,时间约维持了10年左右,但目前已很少看到那里的集邮者和投资者去炒作邮票了,主要是以集藏和长线投资为主,且集藏已占据了主流地位。
朱健维:如此说来,十几年了,中国的邮市炒作之风日盛一日,何时是头呢?
苏慎余:把邮票当成股票炒作的邮市绝对是死路一条。集邮这个市场,只要有人爱好,就有需求,就有市场。集邮者离不开邮商,但不是今天这种炒作的邮商。
朱健维:炒作的不是邮商,而是整个邮政的责任。
我在大钟寺邮市的时候,2002年春节前后,《昭陵六骏》小版票,20多块钱1版,市场炒到了一百四五十块钱。当时公司只批给邮商大户很少的一点,待拉到一定高度时,邮商也没有多少货时,他们便开始大量往邮市里送货。我当时亲眼看到,写着“中国邮政”四个字的邮车就停在距邮市三五百米远的地方。
苏慎余:集邮历来被称为“王者之好”,可你看现在的邮市,哪里称得上“雅好”呢?像《梅兰芳》小型张这样的精品,现在只有到有名的邮商和拍卖会上才有可能遇到。如果说今年邮市有可能再出现一次高潮,我但愿它是最后一次。至于炒作的邮市的“死亡”时间,我想,只有邮政部门政企分开的那一天,只有邮商与集邮者都到窗口去买邮票这一天到来,才是它的寿终正寝之时。
宝 木:从长远发展趋势看,邮票炒作不会一直延续下去,随着人们的收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低价格的邮票必将退出炒作领域,而回归到集藏本色和长线的投资功能,而这种投资功能的体现,恰恰是建筑在集藏基础上。这就是邮市为什么目前经济发达国家乏人炒作邮票的根本原因所在。
来源:中国商报
七嘴八舌: